
行業/分類:其他手板模型加工
加工方式: 注塑 使用材料: 塑料
最小精度: 0.1mm 生產周期: 2~7天
產品尺寸: 15cm*10cm*3cm
后處理: 噴油
制作通訊器材外殼的手板模型在注塑加工中是一個復雜但至關重要的步驟,它有助于驗證產品設計、功能和外觀。以下是關于這一過程的詳細指南:
一、前期準備
設計評估
對通訊器材外殼的設計進行全面評估,包括其尺寸、形狀、厚度、結構特點以及各種接口和按鍵的位置等。例如,如果外殼有復雜的曲面或內部卡槽用于放置電路板,需要考慮這些設計在注塑時的可行性。
檢查設計的拔模角度。由于注塑工藝的要求,外殼的側面必須有一定的拔模斜度,以便模具開模時塑件能順利脫出。一般來說,拔模角度在內側面應不小于0.5°,外側面應根據具體情況確定,通常在1° – 3°之間。
確認材料選擇是否合適。通訊器材外殼常用材料有ABS、PC、PC/ABS合金等。ABS材料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和尺寸穩定性,適合制造復雜形狀的外殼;PC材料則具有高強度和良好的透明性,常用于對強度要求較高的外殼部分;PC/ABS合金綜合了兩者的優點,在韌性、硬度和表面質量方面表現出色。

模具設計與制造
根據外殼的設計制作模具。模具通常由動模和定模兩部分組成。對于通訊器材外殼,模具的設計要考慮澆口位置、冷卻系統、頂出機構等因素。
澆口位置的選擇直接影響注塑質量和生產效率。常見的澆口類型有側澆口、點澆口和潛伏式澆口等。側澆口適用于大多數情況,它能提供穩定的熔體流動,但對于一些外觀要求高的部分可能會留下澆口痕跡。點澆口可以實現自動切斷澆口,但壓力損失相對較大。潛伏式澆口則比較隱蔽,不會在外殼表面留下明顯的澆口痕跡,但加工難度較高。
冷卻系統的設計至關重要。通過在模具內部設置冷卻通道,可以加速塑件的冷卻固化速度,縮短成型周期。冷卻通道的布局要均勻,避免出現冷卻不均勻導致的外殼翹曲變形。
頂出機構要保證塑件能夠順利脫模且不損壞。常用的頂出方式有頂針頂出、推板頂出和氣動頂出等。對于通訊器材外殼這種薄壁零件,頂針頂出是最常見的方式,但要合理設置頂針的位置和數量,防止外殼局部受力過大而變形。
二、注塑加工過程
材料干燥處理
許多塑料材料在注塑前需要進行干燥處理,以去除材料中的水分。例如,PC材料對水分敏感,含水量過高會在注塑過程中產生銀紋、氣泡等缺陷,影響外殼的外觀和性能。通常采用熱風干燥機對材料進行干燥,干燥溫度和時間根據材料的種類和含水量而定。對于PC材料,干燥溫度一般在120℃ – 130℃之間,干燥時間為4 – 6小時。

注塑成型參數設置
注塑壓力:這是保證熔體能夠順利充填模具型腔的關鍵參數。對于通訊器材外殼這種薄壁零件,一般需要較高的注塑壓力,通常在80 – 150MPa之間。注塑壓力過小會導致熔體不能充滿型腔,產生短射現象;注塑壓力過大則可能會使模具損壞或塑件產生內應力。
注塑溫度:不同材料的注塑溫度不同。ABS材料的注塑溫度一般在180℃ – 240℃之間,PC材料的注塑溫度稍高,在240℃ – 300℃之間。合適的注塑溫度能使材料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同時避免材料分解。
保壓壓力和保壓時間:在熔體充滿型腔后,需要一定的保壓壓力來補充熔體的收縮,確保塑件的尺寸精度。保壓壓力一般為注塑壓力的80% – 90%,保壓時間根據塑件的厚度和結構復雜程度而定,通常為5 – 20秒。
成型過程監控
在注塑過程中,要密切觀察設備的運行情況和塑件的質量。可以通過觀察注塑機的注塑壓力、溫度、螺桿轉速等參數的變化來判斷成型過程是否正常。同時,定期檢查塑件的外觀質量,看是否有飛邊、缺料、氣泡等缺陷。如果出現質量問題,要及時調整成型參數或檢查模具和設備是否存在故障。

三、后處理
退火處理(如有需要)
對于一些在注塑過程中產生內應力的塑料材料,如PC、ABS等,可以進行退火處理來消除內應力。退火處理是將塑件加熱到一定溫度并保持一段時間,然后緩慢冷卻的過程。例如,PC材料的退火溫度一般在120℃ – 130℃之間,保溫時間為2 – 4小時。退火處理可以減少塑件的變形和開裂傾向,提高其尺寸穩定性和力學性能。
表面處理
為了提高通訊器材外殼的外觀質量和性能,通常需要進行表面處理。常見的表面處理方法有噴涂、電鍍、絲印等。噴涂可以使外殼獲得不同的顏色和質感,同時還能起到防護作用;電鍍可以在外殼表面鍍上一層金屬層,提高外殼的導電性和美觀性;絲印則可以在外殼表面印刷各種標識和圖案。
在進行表面處理前,需要對外殼進行清潔和預處理,以去除表面的油污、灰塵等雜質,提高表面處理的效果。
通過以上步驟,可以制作出高質量、符合設計要求的通訊器材外殼手板模型,為后續的批量生產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